古城新讀|大同,何以如此“大同”(上)-昆都侖區(qū)人民政府
“東連上谷,南達并恒,西界黃河,北控沙漠,居邊隅之要害,實京師之藩屏。”明末清初的地理學(xué)家顧祖禹如此評價山西大同(時稱大同鎮(zhèn))?!笸茖叩诙呗短齑蠓稹1砝锷胶?。山西是中華民族、中華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之一,素有“五千年文明看山西”之美譽。而在晉北,中國歷...
http://wx.qlogo.cn/mmopen/Iv1icKsVvQ34Ge7iabrbl7wE3mPMibWb49X1ibYAXmLQU4bbmo07zepxAh9qNprev2Z656iagtfQicxGkAicAepTDxnTNTouyWhzZN0/64
“東連上谷,南達并恒,西界黃河,北控沙漠,居邊隅之要害,實京師之藩屏?!?/span>
▲大同云岡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。
▲大同云岡石窟壁畫局部。
▲大同云岡石窟音樂窟。
此外,在我國佛教傳播發(fā)展史上,云岡石窟是佛教進入中國后得到大發(fā)展,特別是各種宗教交流互鑒、和諧共處的標(biāo)志。當(dāng)時,那位義無反顧的決策者文成帝拓跋濬,邀請佛教高僧曇曜出任總設(shè)計師和藝術(shù)總監(jiān)。曇曜以及北魏時期的佛教大師法果、師賢,都來自北涼。有了佛教在北涼的推廣和沉淀,才有后來佛教在中原大地的普度眾生。
▲雪中的大同古城。
至于北魏孝文帝主導(dǎo)的漢化改革,從平城遷都到洛陽,其實質(zhì)是游牧民族擁抱中原文化,主要包括太和改制及其之后的徹底漢化。拓跋鮮卑人這樣做,我認(rèn)為主要是對中原文化的崇拜和向往。北魏的歷史證明,只有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,才會誕生太和改制這樣舉世矚目的成果。做到這些,在當(dāng)時是難能可貴的。作為“五胡”中最晚進入中原的北方少數(shù)民族,拓跋鮮卑海納百川,虛心接受漢族的先進文明。從游獵轉(zhuǎn)為游牧,由游牧發(fā)展到農(nóng)耕,再到建都平城,他們早已不再是過去聚居在嘎仙洞的拓跋氏族了。就像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一直講的那個故事,他說:雖然我們曾經(jīng)生活在草原和森林,但我們是黃帝子孫,有朝一日要回到黃河岸邊,回到華夏文明的發(fā)祥地,那里有我們的根?;蛟S,這只是講故事,但拓跋鮮卑一直膜拜、向往中原文化卻是真真切切的。這也許就是孝文帝最終決定遷都洛陽、徹底漢化的原動力所在。
(作者任勇為山西大同市作家協(xié)會主席。本文刊發(fā)在《中國民族》雜志2022年第11期,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。)